“十四五”期间青海全省推动就业城镇将新增就业30万人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就业是较大的民生。我省“十四五”时期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左右;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,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%以上。
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《青海省“十四五”就业促进规划》显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.5年,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(含创业培训5万人次),城乡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2万人,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,技术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、结构更加合理。
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。全省就业压力仍会处于高位运行,“就业难”与“招工难”并存,传统就业岗位供应量将面临冲击,技能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,使得就业形势更加错综复杂。
为此,我省将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,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,努力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拓展就业空间、扩大就业容量,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高质量就业岗位能力,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。
推动形成促进就业政策方面,我省将实施支持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,促进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;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就业创业的金融支持;完善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、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;加快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,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。
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方面,将围绕“五个示范省”建设、“四种经济形态”发展和“中华水塔”保护,聚焦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不断优化政策组合,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,发展光伏、风电、光热、地热等新能源,培育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特色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,拓展就业新空间;推动数字青海建设,全面推进5G建设和在工业制造、生态治理、民生服务、城市治理、交通运输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应用,打造大数据中心,加快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;规范健康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,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。
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方面,大力发展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合作,发挥投资、消费带动就业的作用,拓宽就业渠道;建设高级盐湖产业基地,推动冶金建材、特色轻工业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,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,巩固提高骨干产业促就业的传统优势;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,统筹全域旅游要素建设,促进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,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大就业;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,重点推动健康、文化、家政、商贸等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,开发居民生活服务衍生品产业链,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;结合乡村振兴战略,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,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,拓展农业就业空间,创造更多农牧民就业机会。
培育和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方面,瞄准家政养老、生活餐饮等急需紧缺现代服务业,打造高品质服务型劳务品牌;大力开发乡村旅游、文体娱乐、特色手工艺等文化旅游产业,打造文化型劳务品牌;发挥青海拉面、柴达木枸杞、热贡唐卡、青绣等特色产业优势,培育劳务品牌龙头企业,以龙头企业为引领,发展壮大特色劳务品牌;持续推动“青海拉面”“海西枸杞采摘”“同仁热贡艺术”“湟中‘八瓣莲花’民族工艺品”等劳务品牌提档升级,进一步扩大现有劳务品牌吸纳就业规模。
来源: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