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西宁隆起 尽显都市范儿 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!

搜狐焦点西宁站 2020-05-20 09:26:2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不知不觉,“大西宁”已成为不少人在介绍家乡时的口头禅——“我们大西宁现在真是越来越美了”“我们大西宁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气质了”“我们大西宁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细节了”,诸如此类的介绍,是每个西宁人都不吝使用的语言。

 当绿色发展成为幸福西宁的坐标,每一个交点都会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不知不觉,“大西宁”已成为不少人在介绍家乡时的口头禅——“我们大西宁现在真是越来越美了”“我们大西宁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气质了”“我们大西宁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细节了”,诸如此类的介绍,是每个西宁人都不吝使用的语言。

西宁扩容变大 5年增长近十万人

今天的西宁扩大了、长高了、变绿了、更美了,正在更加自信地向创业之城、和谐之城、生活之城、幸福之城迈进。

老西宁人看着家乡的变化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新西宁人也在各项福利政策中,安下心来工作生活。

据西宁市统计公报显示:截至2014年末,西宁市常住人口达229.07万人。到了2019年末,常住人口已达238.71万人。五年间,西宁市新增9.64万人。

不仅如此,随着不断发展,西宁城市扩容变大。下辖的5个区、2个县,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,建成区面积129平方千米,城镇人口173.90万人,城镇化率达72.85%。

这样的成绩,得益于优质的顶层设计。在规划方面,近年来,西宁市充分借鉴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雄安新区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等规划编制经验和做法,确定“大西宁”规划的整体框架,明确“大西宁”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、功能定位、建设目标和组织保障等重点任务。

新城变身城市副中心

自从“大西宁”建设纳入部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框架协议后,西宁便迈开大步向前走,不断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。

片区建设也实现了新突破。去年以来,多巴新城进一步完善规划,8条道路建成通车,童梦乐园等重大项目引领片区发展提速。南川片区土地整理有序推进,会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。

作为新城发展感受最深的见证者,湟中县多巴镇大掌村村民王莲一家住进燕尔沟安置小区后,生活大变样,用她的话说,连思想都变得超前了。

大掌村的村民们从山上到山下,从村庄到小区,从煤炉到天然气,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已经入住的村民乐开了花儿。

值得高兴的不仅仅是坐拥花园式小区,更有小区门前依河而建的西纳川湿地公园,更有十里水岸长廊,将成为多巴闹市中宁静质朴的“自然风貌水岸公园”,与湟水河组成多巴新城核心区T形绿带。

短短几年,多巴新城的核心商业旅游区域已颇具规模,生态治理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,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。国务院批准湟中撤县设区后,构建“大西宁”格局取得重大进展。

西宁市还建立了市县“一张蓝图、一个平台、一套机制”管控体系。编制青海国家高新区、朝阳物流园区等规划,提升产城融合、园城融合水平。不断推进“双城联动”,中心城区坚持疏控并举,推动适宜功能和产业向城市副中心转移,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向三县延伸布局。

甘青共谱“兰西双城记”

“大西宁”隆起,提升的不仅仅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,更有西宁在区域发展中的极核作用和战略地位。

在探索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上,西宁正在努力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,唱好兰州西宁“双城记”。

在聚焦提升城市品质方面,今年西宁市还将以公园城市、智慧城市等十大行动为支撑,加快推动多巴、鲁沙尔、朝阳等区域和三河交汇“城市客厅”等平台建设,着力在生态环境、空间品质等方面,体现城市“共性美”和“个性美”。

合理规划布局城镇空间,加快建设花卉、果蔬、森林康养等特色小镇,分层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,打造一批具有历史记忆、地域风情、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。

多巴城市副中心启动核心区规模化土地整理开发,推进道路、污水处理厂、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,以多巴湖湿地公园、支沟治理等工程筑牢生态本底,加快打造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。

南川片区以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项目为引领,加快区域整体开发,实施元堡子湿地、新唐道等配套项目,优化文化、旅游、商贸、会展功能布局,建设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。

鲁沙尔片区坚持规划先行,提升文旅产业园功能定位,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,做强陈家滩特色文旅产业,建设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、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,打造城市文化地标。

作为青藏高原上少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,西宁的幸福指数在攀升;西宁的变化,不仅体现在“大”上,也展现在“美”中,反映在“强”上。形式即成、态势已起,“大西宁”的发展不仅充满了希望,更充满了实现可能,令人信心满满、无限向往。

 来源:西海都市报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